雜誌媒體報導

品咖啡,從最根本處開始…

                                                                          文/武嘉文

      「喝的是一整個過程」,在王于睿(George Wang)的眼中,一杯咖啡不只是甘、酸、香、醇、苦,即不只是甜度、酸度、層次性、回甘程度之類的感受,更是這性質與程度背後所蘊含的整個「過程」。所 謂過程,除了沖煮方式外,也是從種植、採收、曬乾、保存、運送以至烘焙的整個技術控管,甚至於,是孕育每一顆豆子的自然條件,比如土質、海拔高度、雨季時 間、溫度和濕度等等。一顆豆子,因此不僅是人為製作的結果,更是大地的產物。

     正因如此,作為農產品的咖啡豆,最重要的程 序便是「保存它」,不是指保存其鮮度(這是最基本的),而是保存其生自大地的本性;運輸過程中的整個技術,為的就是這個保存。不破壞並保存來自特定區域、 海拔、種植方式的豆子之本性,於是便成為王于睿所一貫堅持的信念,不論從事咖啡進口或門市經營,為的正是貫徹此一信念。

  學習「品」一杯咖啡

  喝咖啡對一般人而言,不過只是某種喜好的選擇,或是在培養此嗜好所必經的某種適應的過程,不過對王于睿來說,咖啡卻是一種必須被「品味」的對象,而「如何品」在此則是一個必須窮盡先天條件與後天所學才可能回答的問題。一開始,當他接觸到咖啡時,也多半必須仰賴某些既成的教條,以說服自己接受這又苦又酸同時 並不順口的飲品,因此經常把不好喝的說成好喝,比如自己不愛酸,卻不斷說咖啡就一定要酸。

  他曾在一間日本人所開的餐廳煮過咖啡,因為一滴都不能剩,所以第一年從沒喝過自己所煮的咖啡。或許,這算是他真正進入咖啡領域的時刻吧。後來,他也曾到美國的工廠學習烘焙技術,但人們看待咖啡的輕率態度,卻讓他並不怎麼苟同,因此也沒能真正學到什麼。

  真正引領他進入咖啡堂奧者,是一位印度的師父Sunalini N. Menon,這位在國際上享有高知名度的專家,給予他許多有關生產地的務實經驗,以及深入品嚐咖啡的方法。

  二者必然密切相關:務實的經驗,使得品嚐有其根據,即一種味覺背後所指向的具體環境(大地)。反之,深入的味覺開拓和感知(品嚐),則是懂得選擇一批好豆子的真正關鍵,因為一種豆子的品質如何,不光是用看或聞就可以知道 的。

  在務實性的知識方面,老師會引領學生到農莊去參觀,講解咖啡樹彼此的間隔、排列,與其品質之間的密切關連。而在味覺 的訓練上,則是一種近乎修身的過程。為了保持口腔的敏銳度,經常一整天結束後才能大吃一頓,但「大吃一頓」恐怕也有問題,因為長期被美食所浸淫的口腔,對 味覺將是一種殘害,正所謂「五味令人口爽」,於是「從一個人的飲食習慣,大蓋可以推知他日後所能達到的程度。」因此,這才彷彿是一種修身的過程:平時就得 養成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以便隨時將味覺保持在最佳狀態。王于睿說,當他每次要出國評選咖啡前,都必須先「淨口」一個月。

  這種訓練方法,也體現在他自己的教學方案中,首先,他會規定學生不能去喝外面的咖啡,而必須等到學期結束後才能進行,他認為「這就好比看書,當你能判斷好壞 時,越多的嘗試幫助越大,而在無法判斷好壞的情況下,嘗試越多則傷害越大。」其次,學程期間也不可以上網,因為「網路給的是資訊而非知識」,而真正的知識 必是親身體驗與長期薰陶後的結果。正是在這種種的限制下,味覺才開始它的開拓性感知,進一步也才可能解答如何「品」一杯咖啡的問題。

  門市,暢談咖啡的地方經過長期的教養和歷練,王于睿對於自己所選擇的咖啡豆滿懷自信,正如其品牌George House所標榜的「世界頂級產區咖啡」一般。然而,本身主要從事進口貿易的他,卻經常得向烘焙商推銷自己的豆子,由於不擅交際手腕,這個過程便不時讓他 感到困擾。他說,與烘焙商的溝通有時非常困難,對方可能並不真的懂得品嚐,或者就是不懂得最基本的禮貌和尊重,因此,如何向對方解釋自己的豆子,早就已非 豆子本身的問題。或許,正是在此難獲知音而又充滿江湖現實的前提下,他才會對那不太賺錢的門市抱持高度的熱情,因為門市是一個能夠與人們純粹暢談咖啡的地方。

  十幾年前,他在宜蘭開了第一間門市,最初有時一天下來賣不了幾杯咖啡,使他一度心生放棄的念頭,如今,George House早在圈內打響名號,且在北中南都已出現分店。不過對王于睿來說,賺錢無法仰賴門市,而他也從未思考能藉此賺多少錢,或這是否屬於某種行銷的手 段。他所在意的是,門市能夠提供什麼樣的機會,藉以傳播自身的理念,或藉此尋覓志同道合的知音,總之,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熱愛、為了博得人們的認同:有朋自 遠方來,一同對咖啡暢所欲言、盡情品味…。

  在門市裡,員工可能會花相當多的時間和客人談論咖啡,對部分客人而言,這有時 也是一種再教育的過程。有次,當一位客人喝完咖啡,準備步出店門前,又折回櫃臺,並丟下了一句話:「這一、二十年的咖啡都白喝了。」王于睿說,聽到這句話 之後的感動,讓自己覺得過去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對於一位不僅從事咖啡生意,同時也對咖啡充滿熱愛、隨時保持求知之欲,並從中享受這一切所帶來的生命樂趣的人而言,作為溝通平台的門市,其生活意義其實大過營利目的,它不僅是主人藉以傳遞自身理念,也是顧客得以有所收穫,同時更是彼此能夠分享生活的媒介。

  一切變化都必須從根本做起

  咖啡在台灣幾乎已成為一種民生必需品,但在許多時候,咖啡卻未曾得到應有的尊重,王于睿感嘆,台灣不乏許多花了上億裝潢的餐廳,卻不願多花點心思在咖啡本 身,許多高級餐廳的咖啡經常也讓人難以下嚥。此外,時下許多人喜歡「玩咖啡」,但卻從不深究咖啡之為咖啡本身的問題,這只是滿足自身所偏好的「口味」,而 非對咖啡質地本身的「品味」。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偏愛的喝法,但對王于睿來說,即便花式咖啡也一樣,好的花式咖啡也「必然要從根本做起」;從根本上說,若 咖啡本身能具備一定的品質,則無論如何變化都會是好喝的。

  「所有的東西到最後,根本最重要」正是他所一貫秉持的態度。就其專業來說,他強調咖啡只是一種「農產品」,但台灣人卻將它說得太過玄妙,以致於忽略了某些根本問題。作為供應商的王于睿,此「根本」只是腳踏實地的走訪各個。

  農莊,挑選出最好的豆子,並在接下來的每一個流程中,以最嚴格的方式把關,為的也只是保留其「本性」。這正是他為端上顧客面前的每一杯咖啡所做的保證:「採 下來以後的所有過程,都由我們監督。」作為咖啡愛好者的王于睿,此「根本」不是追求口味上的變化,而是回歸味覺本身,以此口腔的敏銳度,才可能對那些來自不同產地的咖啡進行真正的品味;即便有著口味變化的需求,亦是以此為基礎。

  對咖啡的品味,其實也正是一種生活的品味,品 味在此並非附加,亦非標榜,即不是那些透過使用某種品牌來宣示自身的行為,而是回歸到生活當中,從最日常也最根本的地方,發現其美好所在。王于睿說:「品味是生活中長期的薰陶」,正如他自己在生活當中,從最根本處著手以面對每一顆豆子或每一杯咖啡那般,此「最根本處」不是階段學習中的初級課程,而是潛藏於 每個階段並貫穿於這整個過程的內在軸線,它必然是在生活當中、在長期薰陶中完成並被持續完成。


日文版


中文翻譯


今週專訪


台南walk

MAGAZINE
媒體實訪


自由時報特輯

好吃雜誌

<<BACK   回首頁面品牌故事精品咖啡咖啡教室咖啡手札最新消息各地門市友好連結   更新日期:2011-11-14